Last Updated on 2023 年 11 月 4 日 by 萊恩 Ryan
米夏埃爾・納斯特說:「我們或許喜歡對方,並非不願走進關係,只是追求自我的獨特完美變成更甚一切,想到關係總是先想到負擔。」
為何挑這本書
作者屬於Y世代(1980–1995),2015年寫作此書,至今2021年了,絕大部分故事與現象依然可以在生活中遇到。
相對的,我也很好奇Z世代(1996–2010)的想法。到底誰為這個世代代言呢,有的話務必告訴我。
看完這本書後,立刻回想起身邊正在發生的案例:我們,不斷追求自我實現,渴望進入關係,卻又吝於承諾。
先前與友人H在士林街邊的酒吧喝咖啡。我點了蘭姆歐蕾、她點了伯爵鮮奶茶。
話題一開始從各自在忙的工作開始,然後是感情關係。我問到:「最近有約會嗎?」
H說有。她緊接著反問,「現在約會跟大學時期不同了,都會考慮得多一點。」
她的意思是,已經25歲了,結婚、生子已經是不遠也不近的話題。所以她在約會時,都會想著,「如果順利走下去,我們要談結婚嗎?」或是「如果不談,我們是不是一定會分手?」
當下我目瞪口呆。
也許我的心靈某部分還是大學生吧,我一貫堅信:「享受當下」,將這些所謂「現實」的問題丟給未來。
聽到H的考慮,我意識到,她將談戀愛與工作放在對等的關係上,而如果談戀愛,那麼下班後她能做自己的時間就少了,甚至沒有。
把自己當公司經營,試圖成為KOL或個人品牌,完美是虛無飄渺的幻夢,就像永遠填不滿的購物車,「不足」與「空虛」讓我們期待擁有安全感,但心裡空落落的,以為會有一個這樣那樣的人補滿,等待、學習、成長,卻一點也不幸福。
這真是,愛,無能。
重拾愛與信任的能力,也許是新的一年,可以好好嘗試的一件事。
簡要重點
蔡慶樺評論:「把力氣耗在生活與愛自己,終於再也沒力氣愛誰。」
書中有一章談到「偽單身」(Mingle)是從Mixed+Single的新創詞,定義是處在偽單身關係中的兩人,有性關係卻不必給承諾。
哈,這不就是炮友嗎?我看到這真的笑出來。
「偽單身」,不過就是只想愛自己的人,發明的煞有介事的說法罷了。
作者拉出了一個朋友的故事,他叫雅各,非常得意地告訴他最近他與某位女生有段「風流韻事」。
雅各說:「她說,也許會愛上我。」
「她已經愛上你了。」
「才不會,我們講好了。」「我目前不想定下來。」雅各回。
就從這簡短的對話來看,相信不管有沒有戀愛經驗,雅各的話肯定就是渣男標準句型。
作者保持局外人視角,給出了他的猜測,但這是合情合理的猜測,畢竟,誰會對炮友說這種話?
只有暈船的人,才會在話裡話外藏起暗示,不,這句根本就是明示了。
到底誰是偽單身?就是那些只在乎自己的人,在關係中只想享受,卻不願付出、不願承諾、不願正視對方需求。
蔡慶樺總結:這本書代言了這樣的時代精神──在交友網站愈來愈多時,找到一個真正的伴侶反而更不容易。我們那麼想要愛,卻又無法愛。
行動指南
米夏埃爾・納斯特說:「我們或許喜歡對方,並非不願走進關係,只是追求自我的獨特完美變成更甚一切,想到關係總是先想到負擔。」
過得幸福,不見得要不斷成長、找到獨一無二的那個自己。「敢於接受不完美,敢於告別平滑,敢於心碎」反而是關係長久維繫的一帖良藥。
記者私房話
前幾年我讀到蔡慶樺推薦的德國社會觀察家所撰《愛無能的世代》,當時覺得鞭辟入裡,就收藏起來。等到我加入天下,公司福利就有領取天下出版書籍,就申領拜讀。
尾章談的是愛無能的一代,令我最為震撼的是小標:體制教導我們必須自我成長,而不是過得幸福。
該段提到:「我們將企管原則運用到個人生活裡,這是我們文化的一貫模式。」
事實上,我寫過多個成功人物典範,他們之所以成功,正是運用同樣原理:將自己當成一家公司經營。
然而,我卻沒有想過,當作企業經營的人生,就是幸福嗎?
體制要求我們長成:利己、毫不妥協的自我實現、理想的思考方式、追求完美,不給友誼與情感關係的承諾。
書籍資訊
書名:《愛無能的世代: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,卻無能維持關係的一代》(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)
作者: 米夏埃爾・納斯特(Michael Nast),譯者: 高瑩君
出版社:天下雜誌
透過 紙本書 閱讀。
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請追蹤IG看圖文&關注FB粉絲專頁~